法制网记者刘百军
今年3月,家住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陈美银拿到了16万元的交通事故赔偿款。2014年9月2日晚七时许,陈美银的丈夫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身亡,经维西县交警大队民警反复调解,4个多月后,这起交通事故纠纷最终画上了一个句号:肇事司机张宝负事故的主要责任,考虑到张宝家庭十分困难,陈美银最终同意张宝赔偿丈夫的死亡赔偿金、丧葬费、子女抚养费等26万元,分两次付清。
现实生活中,对于此类民事纠纷,抱着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想法,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往往会把这些矛盾纠纷推向法院。
然而,自去年8月份云南省维西县开始推行行政调解“以案定补”激励机制以来,情况发生了加大变化。从该制度实施至今年5月,县政府各职能部门、各乡镇共成功调解行政纠纷案件452件,共兑现行政调解补助金49980元。
“相较以往每年花200多万元解决这些矛盾纠纷、冲突事件,真是花小钱保了大平安。”维西县政府法制办主任张永诚说。
“近年来,随着维西经济社会发展,各类矛盾凸显,各种纠纷日趋多样化,2012年以来,由行政执法部门调解的矛盾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,年平均发生矛盾纠纷500多件,纠纷主要集中在交通事故、劳动保障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、林权纠纷、宅基地使用权等方面。这些矛盾纠纷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,而且解决难度较大,每年解决这些矛盾纠纷、处理突发事件的经费都超过200万元。”维西县副县长、云南省司法厅挂职干部党予说。
党予告诉记者,为了探索推进行政调解工作的新路子,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、规范、行之有效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,有效化解与行政管理职能相关的矛盾纠纷,2014年8月,在充分调研论证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,维西县出台了《维西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》,对行政调解工作的范围、原则、程序、“以案定补”的标准、工作要求等作了明确规定,确立了开展行政调解工作的框架。
该意见规定了行政调解“六书”制作和“以案定补”标准。“六书”即纠纷调解申请书、受理纠纷登记表、行政调解调查笔录、行政调解协议书、回访记录。
“以案定补”具体分为四个档次:调解成功一件矛盾纠纷补贴30元;调解成功一件矛盾制作了调解协议书,但六书不全的补贴80元;调解成功一件矛盾纠纷,制作了完整的调整卷宗材料并且“六书齐全”的补贴150元;重大、疑难、复杂的纠纷案件或联合调处的矛盾纠纷,每调解成功一件补贴500元。
“行政调解可以改变行政机关以行政命令等手段解决纠纷的形式,弱化管理,强调服务与协调。通过开展行政调解,政府的亲和力能得到增强,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得到提高,从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,树立服务型政府的形象。‘以案定补’机制有助于提高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,从而能够更加高效地服务辖区群众。”维西县县长余春桥说。
今年3月底,维西县“扎桶杓”餐馆的老板娘钱继英回到老家其宗时发现,亲戚也用“扎桶杓”的名字开起了店。钱继英在维西开“扎桶杓”餐馆已有12年了,店名“扎桶杓”早就进行过注册,现在亲戚也以这个名字开店,她十分担心其宗的“扎桶杓”餐馆味道不正宗,会影响到自己店的口碑,一回到县城,她便到当地工商局反映这个情况。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,当天下午立即前往其宗,向其宗的“扎桶杓”老板耐心细致的讲解了有关商标方面的法律法规,第二天,该老板就把“扎桶杓”的店牌摘了。“如果不是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出面帮我解决,我最终只能到法院起诉,到那时,就真的连亲戚都没得做了。”钱继英非常感谢工商局为其及时解决了问题。
“面对各类纠纷,老百姓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老百姓并不愿意把其变成官司,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,才会走诉讼途径,通过开展行政调解,既可以快速解决纠纷,又可减少诉累。”维西县工商局局长李惠永说。
“自开展行政调解案件“以案定补”机制以来, 行政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,预防和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。如今,在维西县,县政府、各乡镇政府已设立11个行政调解中心,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建立了38个行政调解室,一个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、遍布乡镇、多方参与、上下联动”的行政调解工作网络建成并运转。”张永诚说。
据介绍,行政调解和一直以来广泛开展的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工作,“三调”联动、多部门化解矛盾纠纷的联调格局在维西县已经形成。